您的位置:首页>追思纪念
纪念王焕玉老师
发布时间:2018-11-09 | 作者:陈勇

  自古逢秋悲寂寥,在那个秋雨潇潇的日子里,我的良师诤友王焕玉老师走了。

  在读研究生时期,我做峰值保持器方面的研究,我想到了利用跨导放大器抑制过冲的方法,当时有同学李逢天建议我找“电子学最牛”的王焕玉老师请教一下,这是我第一次听闻王师的大名。后来电路设计调试好后,效果很好,吴枚老师安排我在室里作了一次报告,专门邀请了焕玉老师参加,那时王师刚从意大利回国,面庞黝黑,穿件白蓝格子衬衫,常在所里骑辆自行车,有那么点地中海风情。会上我用透明片讲了一些跨导放大器频率补偿的计算和思路,焕玉老师说这些理论大家都知道,实际电路性能怎么样?会后我在实验室给大家演示了电路性能,得到了他的肯定,还把他实验室里用英镑买来的宝贝电子设备,破例借给我使用。

  2002年我从德国回,当时代表着X射线天文最高技术水平的XMM和Chandra卫星刚出第一批成果,随着对这些卫星了解越深,越能感到那些“高科技”的威力。王师时任高能所副所长,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新型探测器的研究工作,并正在计划应用于我国探月工程。怀着对那些“高科技”的好奇,我也欣然加入到这个团队的研究中,开始了航天工程的工作生涯。当时探月工程还未立项,各家要自筹经费进行模样件研制,项目前途并不明朗,工程节点却催得很紧,我们这个团队没什么课题经费支持,也有同事对这些看着不甚着调的事情颇有微词,是接着干,还是明智点儿趁早知难而退?在南京回程的卧铺车厢里,王师、成模和我三个人都为此而愁眉不展,王师想的是抓住机会,发展技术,为此冒些风险、忍辱负重都是值得的。回所后,王师支持我向所里申请启动经费100万,为此所里专门组织了评审,一共两个项目报告,一个“上天”一个“入地”,除了我们的X射线探月报告,另一个报告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大亚湾中微子探测项目的先期启动。至此以后,王师带领团队投入到我国探月工程的事业中,他每天白天忙所务,晚上高科研,陆续成功完成嫦娥一号、二号和三号的X射线探测任务,还集体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我虽只有幸参加了嫦娥一号的部分工作,可获益匪浅。

  2006年,我加入到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项目,负责其中的低能望远镜载荷,王师出任载荷系统的总指挥。这个项目真是好事多磨,因技术难度大,导致工程拖延。在正样阶段一次上百人的大会上,因外购高压模块的质量问题,上级领导很严厉地批评王师,“你们老是拖后腿,前两天不是说已经解决了吗?怎么今天又说有问题”?!王师虚心接受批评,回头继续鼓励技术人员耐心解决问题。后来在发射场,和王师等人一起看火箭发射升空,就在一瞬间,我深深地体会到啥叫忍辱负重,啥叫百折不挠。

  清早,走在常常遇到王师的路上,望着纷纷飘落的银杏叶,我时时感到,王师并未远离,漫长风雨路,常在我心中。

 
Copyright:2018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本页面由高能所所办公室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