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中科院高能所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 首页
  • 实验室概况
  • 科学研究
  • 研究队伍
  • 科研成果
  • 学术交流
  • 人才培养
  • 技术平台
  • 下载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新闻
美开发新型纳米药物传输系统
2011-08-15 | 浏览次数: |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 【大 中 小】

据每日科学网报道,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利用纳米技术,首次成功地将载有药物的纳米小碟封装入重组穹窿体纳米粒子,开发出一种全新有效的纳米囊靶向药物传输系统。

药是用于治病的,但如何使药物更有效、更安全是近年来研究人员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当前的思路是开发针对体内特定细胞的靶向药物传输系统,尽量减少药物对健康组织的损伤。虽然目前已有聚合物、微脂囊或聚乙二醇等数种药物输送系统获准临床使用,不过这几种系统存在或大小不合适或无法准确定位的缺陷,而利用纳米材料递送释放药物则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

穹窿体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的细胞质中,最大的穹窿体是核糖核蛋白复合物,其大小在100纳米以下。穹窿体一般为桶形结构,内部中空。它不仅可以封装各种蛋白,而且由于是自然蛋白,所以不会产生免疫应答。穹窿体可以定位细胞表面受体,并可通过微孔缓慢释放药物。这一属性使其成为理想的药物传输系统。利用穹窿体递送药物的难点在于如何将药物封装在穹窿体内。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博士生丹尼尔·布勒采用了纳米小碟技术,利用可与穹窿体结合的脂蛋白形成纳米小碟的双层脂膜,然后用不溶性的全反式维甲酸封装穹窿体。这样就把载有药物的纳米小碟装入了穹窿体,从而屏蔽外部介质。由于穹窿体可以容纳很多纳米小碟,这就大大提高了局部药物浓度。

研究人员认为,重组穹窿体作为药物传输系统极富吸引力,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Copyright © 2011 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分部 Ⅰ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乙 邮编:100049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分部 Ⅱ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条11号 邮编:100190

电话:86-10-88236709    Email:  zhao-office@ihep.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