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中科院高能所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 首页
  • 实验室概况
  • 科学研究
  • 研究队伍
  • 科研成果
  • 学术交流
  • 人才培养
  • 技术平台
  • 下载中心

科研成果

  • 论文发表
  • 专著出版
  • 专利申请
  • 获奖
  • 最新成果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成果 > 最新成果
 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展现肿瘤疫苗制备新价值
2025-02-08 | 浏览次数: | 文章来源: | 【大 中 小】

 

肿瘤疫苗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进展,通过引起体内的免疫效应来杀伤肿瘤。辐射肿瘤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radiated tumor cells-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RT-EVs)含有多种肿瘤抗原、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相较于全肿瘤细胞疫苗(TCVs)其更小的尺寸更利于抗原提呈细胞摄取并加工。基于此,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利用硼中子俘获疗法(BNCT)衍生的细胞外囊泡(EVs)来提升树突状细胞(DC)疫苗抗肿瘤效能的新策略。

本文要点:

(1)BNCT作为一种高线性能量转移(LET)的放射疗法,在肿瘤细胞内产生大量DNA碎片,与正常生理条件下胞质DNA被降解从而避免产生免疫反应的过程不同,BNCT处理后的DNA呈碎片化分布并高度氧化,这使其抵抗了胞质核酸酶的降解,实验结果表明BNCT处理后的RT-EVs(命名为BEVs)中含有大量的DNA片段;

(2)通过将BEVs负载到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s)中,显著促进了BMDCs的成熟,并有效激活T细胞,将这种成熟DC疫苗(BEV@BMDCs)免疫小鼠后,不仅在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方面表现出显著效果,而且在激发长期免疫记忆方面也具有突出优势。

这项研究为肿瘤疫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BNCT技术的应用,不仅有效增加了RT-EVs中DNA片段的含量,增强了其免疫原性,还通过树突状细胞疫苗的形式,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抗肿瘤治疗方法。这一创新方法展示了放射疗法与免疫疗法结合的巨大潜力,未来有望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也为提高现有治疗手段的效果开辟了新的路径,为癌症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和治疗选择。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吕林雯博士为第一作者,高能物理研究所的陈奎副研究员、邢更妹研究员和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的梁天骄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https://advance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405158

 

Copyright © 2011 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分部 Ⅰ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乙 邮编:100049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分部 Ⅱ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条11号 邮编:100190

电话:86-10-88236709    Email:  zhao-office@ihep.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