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校园宇宙线观测领域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校园观测装置在科学研究、科学教育能力提升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2025年8月21日至22日,校园宇宙线观测联盟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清华大学成功举办了主题为“交流-未来”的2025年校园宇宙线观测暑期学校。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及中学等25个单位的专家、教师及学生代表参加了活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纪委书记李伟、中国科学院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吕晓澎、中国科学院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周晓慧及清华大学实验物理中心教学主任张留碗出席活动。
李伟在致辞中指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是我国大科学装置的骨干力量,拥有一系列大科学装置,取得了一系列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成果。校园宇宙线观测联盟自2020年成立以来,始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精神,集科学普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三位一体,致力于推动高端科研资源的科普转化,核心定位是为粒子物理领域储备长期人才。2024年,国科大关工委高能所二级委员会获批成为“宇宙线科学教育基地”。他强调,2025年联盟以“交流-未来”为主题,特别增设“到清华大学当一天”学生环节,通过深化校所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旨在更有效地激发青少年的科学探索精神。
吕晓澎高度肯定了联盟取得的显著成果:科学家们系统化地将宇宙线实验室引入中学校园,参与活动的学生已成功入选高校“英才计划”等。她指出,联盟不仅是弘扬科学家精神,而且是培育科学接班人的重要平台,是科教融合创新模式。她期待更多学子报考中国科学院大学,成为高水平科技后备力量,并预祝本次暑期学校圆满成功。
张留碗在致辞中指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宇宙的奥秘对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充满吸引力,许多孩子从小就对星星、月亮、太阳充满好奇,可能因此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他强调,宇宙射线如同可见光、无线电波、引力波一样,是宇宙的信使,是研究宇宙的钥匙。清华物理系和工程物理系的师生们在宇宙射线、高能物理等领域做了大量工作,他邀请大家参观物理演示实验室,并预祝此次活动圆满成功。
在暑期学校中,联盟理事长张闯做了题为《校园宇宙线观测联盟及观测活动》的报告,提出“在暑期学校讲一节课,到清华大学上一天学”,并汇报了参加首届天文公众科学大会的体会。联盟技术组组长刘佳进行了《"重走宇宙线发现之旅"课程介绍》报告、联盟技术组成员吕洪魁进行了《宇宙线粒子运动速度的测量》报告、联盟技术组成员程沁宜进行了《生命的保护伞——广延大气簇射》报告、清华大学宁传刚教授做了《缪子寿命测量》报告、清华大学李奕君做了《小型缪子探测系统》报告、清华大学张昕舜做了《Investigating Muon Production in Air Showers at Depths of 2400 Meters Underground》报告、清华大学学教授级高工顾晨做了《NuSEP 系统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报告、清华大学副教授王喆做了《火花室研制与现场观摩》报告。来自北京市东直门中学、石家庄市第一中学、江苏省兴化中学、湖南师大附属中学、华中师范大学、纽约大学等10家国内外大、中学的师生作校园宇宙线观测活动经验交流和分享。暑期学校期间,师生们还参观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粒子天体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清华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室。
张闯作报告
暑期学校课堂剪影
在研讨环节,大家主要围绕联盟未来发展、中学开展宇宙线研究的实践方法与人才选拔、科学活动与学业成绩的平衡以及小学生参与宇宙线观测的可行性等展开深入讨论,针对宇宙线科普教育中的痛点,通过跨学校、跨年级等多维案例剖析,深度交流宇宙线观测活动在课程融入、资源适配及学研平衡等关键环节的可能方法。
最后,张闯总结归纳了关于校园宇宙线观测项目发展的几点意见: 第一,坚持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与科研人员着力激发其科学兴趣与创造力;第二,发展本土化课程体系,鼓励校本教材开发;第三,强化动手实践特色,推广师生自制实验设备提升技术自主性;第四,新建观测站保障数据共享至联盟公共数据中心,小学阶段开展可视化实践活动;第五,借联盟成立五周年契机制定系统性五年规划指导未来发展。
暑期学校师生合影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现代物理知识》编辑部、清华大学物理系承办,中国科学院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创益家”项目、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共同支持。
附件下载: